圖片來源@unsplash
文丨最極客,作者丨東方亦落
植物肉的生意能否在中國繼續(xù)?近日,關曉彤在直播帶貨中假吃“翻車”的事件讓植物肉再次走進了大眾視野。視頻中關曉彤推薦的是某品牌的植物肉水餃,結果卻被網(wǎng)友扒出來是在用吃播假吃的常用方式做效果。
在這里我們不去探討明星敬業(yè)與否,單說又被推到風口浪尖的植物肉生意。近兩年植物肉這一“外來物種”在中國熱度飆升,國外的植物肉品牌與本土入局者蜂擁而至,資本對植物肉生意亦是青眼有加。
然而就像是任何一個火熱的行業(yè)都要經歷坎坷一樣,植物肉在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問題同樣無可避免。實際的銷售情況不像預想中那般理想,中國消費者對這個號稱“健康環(huán)保”的食品并不是十分買賬。那么植物肉這門生意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如果想要在中國市場也獲得人們的青睞,究竟又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呢?
在全球植物肉市場迅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下,中國市場很快就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一方面,中國市場對肉類有著強烈的消費需求,這是根植于中國人飲食習慣中的特質。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迅速提升,中國人對食材的消費觀念早已從“吃飽”轉變?yōu)?ldquo;如何吃得更加健康環(huán)保”。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口基數(shù)大,市場廣闊。因此中國成為了各個植物肉品牌的必爭之地,不管是國外的植物肉巨頭還是中國的本土品牌都紛紛涌入。
2020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植物肉市場“元年”。
4月初,美國知名植物肉品牌Beyond Meat宣布其位于嘉興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植物肉生產工廠正式揭幕,該工廠主要負責生產植物豬肉、牛肉和禽肉產品,能夠為Beyond Meat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和餐飲服務業(yè)務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星巴克還在同一個月中與Beyond Meat聯(lián)合推出了3款“植物牛肉輕食產品”;同時星巴克又與中國香港植物肉品牌OmniPork聯(lián)手推出了兩款主打亞洲風味的“植物豬肉輕食產品”,它們在星巴克中國的3300家門店上線。
2020年,其他品牌的動作也不少:披薩品牌“棒約翰”與中國植物肉初創(chuàng)公司“星期零”合作,推出人造肉披薩;肯德基在中國推出“植物肉黃金雞塊”;盒馬生鮮也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銷售Beyond Meat的“人造肉漢堡肉餅”。
這種熱度在今年于中國市場繼續(xù)升溫:麥當勞的“植造厚制早餐肉系列”,喜茶的“未來肉田園三明治”,海底撈的“植物肉牛肉粒”等植物肉產品也都紛紛涌現(xiàn)。
根據(jù)美國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全球植物肉市場規(guī)模達到了121億美元,每年以15%的復合增長率增長,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而亞太地區(qū)對于植物肉的巨大需求將推動市場加速擴張,其中中國或將主導亞太地區(qū)的植物肉市場。
資本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與潛力,紛紛大手筆投資中國的植物肉品牌。
例如星期零在2020年3月獲得了由經緯中國、愉悅資本和New Crop Capital投資的數(shù)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8月獲得了來自愉悅資本、經緯中國和云九資本的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10月又獲得了來自光速中國、云九資本、愉悅資本、經緯中國的上億人民幣A+輪融資。
此外,中國植物肉品牌Hey Maet在2020年8月獲得了來自雙塔食品、天圖資本、美國硅谷UpHonset Capital的近千萬元人民幣的種子輪和天使輪融資;12月獲得了來自君盛投資、微光創(chuàng)投的數(shù)千萬元人民幣的Pre-A輪融資。
還有植物蛋白品牌“新素食”在去年9月獲得了來自經緯中國、盛美啟明的數(shù)千萬元人民幣的Pre-A輪融資。中國香港的植物性科研食品企業(yè)Green Monday獲得了來自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TPG旗下的睿思基金和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4.8億人民幣,本輪融資是當時亞洲植物性食品行業(yè)規(guī)模最大的融資。
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從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國市場中針對植物肉公司的投資多達21起,同比增長了500%。
由此可以看到資本對植物肉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前景是十分有信心的。這是因為中國是豬肉生產大國,可即便如此,若要滿足國人餐桌上的豬肉供應,依然要從外部進口,預計到2029年仍需進口120萬噸。另外,中國牛肉消費量在2020年達到了884萬噸,羊肉消費量達527萬噸,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等部門的數(shù)據(jù)顯示,牛羊肉產量分別為627萬噸和492萬噸,供需缺口尚有200萬噸。
可以看到,不論是企業(yè)還是資本,都對植物肉寄予厚望,根據(jù)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植物肉在中國也確實很有潛力。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植物肉在中國市場沒有如他們所期望的那般“吃香”,中國消費者對這東西似乎并不怎么買賬,而這又是為什么呢?
從健康環(huán)保的角度來看,植物肉符合當下的消費趨勢,而在中國人的餐桌上,肉類又是必不可少的,好像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植物肉在中國的發(fā)展都應暢通無阻。
然而看似前途無量的植物肉,在中國卻并沒達到預想中的那種受歡迎的程度。從植物肉在淘寶官方旗艦店的線上銷售數(shù)據(jù)來看,金字火腿的兩款植物肉食品近1個月總銷量僅為11份,雙塔食品的植物肉火腿和雞塊月銷量也只有將近50份,而雙塔食品是目前全球豌豆蛋白原料的龍頭企業(yè),豌豆蛋白提純度高達88%,也是BeyondMeat的原料供應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淘寶中,雙匯銷量最大的是雞肉火腿腸,月銷量高于10000箱,金字火腿的真肉臘腸月銷量則是植物肉腸的300倍左右。實際上各品牌植物肉產品在中國的銷量都不怎么高,即使是一些頭部初創(chuàng)公司,年銷售額也只有百萬元到千萬元。
在歐美市場,消費者對于植物肉的接受程度很高,因為這能夠填補他們飲食習慣中的缺陷:高熱、高蛋白、植物膳食缺乏。植物肉正好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因此那邊的植物肉的消費主力是崇尚健康、環(huán)保和素食的人群。
而中國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訴求與植物肉能夠迅速普及的國家則存在著天然差異。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較為均衡,對植物膳食的攝取比例較高,消費者的飲食健康問題并沒有歐美那些國家那樣迫切,因此通過植物肉改善飲食結構也并非剛需。
另外一些商家在宣傳植物肉時總愛“言過其實”。實際上“植物肉”是用植物的關鍵成分來模擬動物肉的成分,然后用添加劑和來源于天然植物的顏色模擬真肉,從而達到以肉的口感來享受植物的蛋白質和脂肪的目的。
在這個基礎之上,一些植物肉商家所謂的“光吃不胖”也是不存在的,因為如今市面上的許多植物肉還沒能克服口感方面的豆腥味,所以要用混合醬料,或者做成包子餃子,以及用油炸的烹飪方法去掩蓋味道方面的不足。眾所周知,這都是不健康的,更不可能不胖。
本來中國人對植物肉也沒有外國人需求那么迫切,加上“光吃不胖”這類有忽悠之嫌的宣傳噱頭,注定無法得人心。
更何況植物肉目前在口感上與真肉仍相去甚遠,技術方面還沒有達到十分成熟的程度。而從價格方面來看,植物肉的價格也要更高,例如星巴克在售的兩款“別樣牛肉”產品,價格比傳統(tǒng)的肉產品高出約三分之一,全家便利店中一份普通的三明治售價是7元,而一款植愛生活的植物肉帕尼尼售價為9.9元。
本來就不那么需要也不那么好吃,還要花更多的錢,中國消費者不買賬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實這也并非中國人太挑剔,而是植物肉本身水平還不夠,且尚未很好地在中國“本土化”,因此植物肉生意想要在中國更好地繼續(xù)下去,需做出一些改進。
總的來說,植物肉是門不錯的生意。
植物肉對健康環(huán)保確實能起到積極作用,這符合現(xiàn)今流行的食品消費價值觀,而且植物肉不會出現(xiàn)激素、疫病等問題,在安全方面可以提供更多保障。此外,植物肉還能成為蛋白質的新來源,幫助平衡動植物蛋白質??梢娭参锶獾陌l(fā)展是大勢所趨,中國也才成為了各食品巨頭和資本的布局重點。
但想要這門生意在中國更加順風順水,不能只看行業(yè)與資本的熱度,對于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要努力解決。
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植物肉是新品牌,還需不斷通過消費教育提升認知。例如通過餐飲渠道推廣植物肉產品,豐富購買渠道等等。
此外適當降低植物肉的價格也能促使更多的人去嘗試,當然想要實現(xiàn)這一點,根本上還是要盡快使技術成熟,降低研發(fā)成本,提升產量。在口感方面也需要提升,提升植物肉的營養(yǎng)含量,讓口感更像真肉。所以如何開發(fā)更好的上游材料、尋找更健康的添加劑、以及降低脂肪比例,都是整個植物肉行業(yè)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此外,資本不能盲目跟風。商家別以噱頭為主,植物肉本身有優(yōu)點,別夸大其詞,只要把真實的優(yōu)點展現(xiàn)給消費者就好。當然技術層面也要提升,以便更加適應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植物肉本身是一門極富前景的生意,不要因為一些沒能及時解決的問題,而使其變成了充斥著噱頭的“偽需求”,那樣就實在太可惜了。
快報
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實名制要求,請綁定手機號后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