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和拼多多,今年風頭最勁的兩家“騰訊系”獨角獸,前后腳宣布即將上市。
這本來是件好事。
但對著美團和拼多多的招股書翻來覆去看了許久,總覺得不對味:按理,有著騰訊輸血,這兩家企業(yè)唯一不用急的,就是上市了。
上市的最大意義是募集資金,但拼多多和美團并不缺錢。拼多多 4 月份剛拿到一筆騰訊領投的近 30 億美元融資,當前手握 86 億人民幣現(xiàn)金;而美團的現(xiàn)金儲備更是超過 300 多億,這還沒算上幾個月前全資收購摩拜消耗掉的錢。
相反,對這兩家企業(yè)來說,在實現(xiàn)盈利前就急著上市,如何打消投資者的疑慮卻是巨大挑戰(zhàn)。拼多多成立才三年,虧損還在擴大;至于美團,外賣纏斗仍未結束,而打車大戰(zhàn)又剛剛開始。
選擇在這個階段上市,估值水平顯然會大打折扣。
除了招股書里不盡如人意的財務數(shù)字,拼多多平臺上叢生的假貨至今仍未見有效管理。
盡管拼多多 CEO 黃崢有些“客套”地解釋著“在公眾的監(jiān)督下,拼多多可以成長得更好更強”,可當拼多多順應“公眾監(jiān)督”,試圖去嚴格執(zhí)行賠償制度去解決假貨問題時,商家便在拼多多總部樓下開啟了一場又一場要求返還凍結店鋪資金的聲討。
如今這進退維谷、甚至讓黃崢有些委屈的局面,凸顯了拼多多距離一家成熟電商還有多遠。
而對志在把“美團打造成一家超過 1000 億美元市值的公司”的王興來說,如今的上市也略顯苦澀:美團當前最樂觀的估值也沒超過 600 億美元,在一些保守的分析師看來,其要想守住上一輪融資時 280 億美元的估值都有困難。
美團四處出擊,形成了覆蓋團購、外賣、出行的龐大體系??筛黜棙I(yè)務盈利遙遙無期,相互的協(xié)同關系尚停留在概念中,這反而使美團的故事變得復雜而模糊。
此外,這樣急匆匆的上市節(jié)奏也并不符合騰訊系企業(yè)過往的“淡定”風格。
去年 11 月在港交所掛牌的閱文,在騰訊在羽翼下成長了足足 5 年,結束了所有的“戰(zhàn)爭”,年凈利超過 5 億之后才以“王者姿態(tài)”進入資本市場。
“親兒子”和“干兒子”畢竟“內外有別”。作為全資子公司,閱文身處騰訊業(yè)務的核心圈層,源源不斷地為騰訊的娛樂帝國提供著 IP“飼料”,騰訊也將整個娛樂產(chǎn)業(yè)的資源傾注于其身上。
拼多多和美團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幸運了。
像電商、O2O 這些領域,騰訊自己曾反復試水最終承認“缺乏基因”、做不好,其投資的考量,就從始至終都只是聚焦在“流量”二字上。
騰訊揮舞“流量大棒”招攬拼多多、美團選邊站隊,但騰訊的業(yè)務,無論是主營的社交、游戲還是稍外圍的影視、娛樂,都難以和拼多多、美團形成真正的協(xié)同效應。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雙方業(yè)務背道而馳,像拼多多慣用的社交傳播手段,在微信看來就是“誘導分享”,即便有“投資關系”在身,也得“得而封之”。
因此,幫助拼多多、美團在自身體系里做大做強、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從來不是騰訊的計劃,它們只要在騰訊的體系里,騰訊就達到了目的:擴大自身流量的使用場景。
可拼多多、美團得到了什么呢?一個騰訊“流量游戲”的準入資格而已。
入局之后要用這些流量,還得另外給騰訊付費。拼多多招股書披露,單單今年一季度,其支付給騰訊的支付處理、廣告及云端服務總費用就達到了 2 億多,如果沒有這筆支出,拼多多幾乎就可以實現(xiàn)盈虧平衡。
而美團的境遇則更加尷尬,當年為了填補支付環(huán)節(jié)空白,在沒有牌照的情況都敢上線、推廣美團支付??傻搅巳腭v微信服務窗口時,美團支付不出意外被“閹割”:微信里點美團外賣只能用微信支付。微信給美團導的流,說白了還是被用來推廣微信支付。
有時你都很難分辨,到底是騰訊把核心資源給到了被投企業(yè),還是這些公司成了騰訊的長期綁定客戶。
可也只有這樣心甘情愿做“綁定客戶”,騰訊手里的“微信互聯(lián)網(wǎng)”才可能為它們打開一絲門縫。君不見,抖音這類的“局外人”壓根沒法在微信里出現(xiàn)。
不過,當拼多多和美團在騰訊的流量中陷得越久,自身的優(yōu)勢反而會被“吞噬”,尤其在微信試圖構建起小程序“生態(tài)”的背景下。
在小程序里就能實現(xiàn) App 的大部分功能,那導向拼多多、美團的流量勢必銳減,久而久之,它們會變成微信千千萬萬個小程序里的一個,甚至是越來越無足輕重的那一個。黃崢在此前接受《財經(jīng)》專訪時就意識到:“我死了騰訊不會死,騰訊有千千萬萬個兒子。”
這顯然不是拼多多和美團想要的。
最根本的還在于,隨著拼多多和美團的發(fā)展,“流量”對這兩家企業(yè)的意義很快就會越來越小。
這在拼多多身上尤為顯著,招股書顯示,拼多多的銷售和營銷費用三年來水漲船高,到今年一季度已占到同期總收入的 92.3%,表明拼多多的獲客難度急劇增加,這正是騰訊流量紅利耗盡的標志。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段紅利期僅僅維持了一年多。
黃崢和王興應該能意識到,倉儲、物流、運營、支付、大數(shù)據(jù)才是電商和 O2O 業(yè)務的根本,可這顯然不是騰訊擅長的。甚至于沉迷在騰訊的流量里,反而會耽誤核心競爭力的培養(yǎng)。
今年六月,拼多多甚至被曝出商戶維權、抗議罰款等事件,顯示拼多多對商戶的運營管理能力之羸弱。拼多多投資人張震在采訪中也承認,拼多多還沒有太多時間去解決電商的基本問題。
空有流量、難給業(yè)務資源和指導,導致騰訊的每一次投資或者戰(zhàn)略合作都有些虎頭蛇尾,開始看起來很美好,可最終回過神來,還是要另謀出路,補足欠賬。
2014 年就和騰訊達成戰(zhàn)略合作、第一個入駐微信服務窗的京東,早在兩年前就有過這種瓶頸體驗了。
根據(jù)《財新》的報道,2016 年 5 月京東 CFO 黃宣德在解釋其增速為何下滑時,就指出:“整個垂直品類中,騰訊帶來的流量轉化在該季度都出現(xiàn)了顯著下滑,從而對增長速度帶來不利影響。”
而流量紅利耗盡之后,京東 GMV(商品交易總額)增速已經(jīng)連續(xù)四個季度都低于天貓。如何擺脫對騰訊流量的依賴,找到新增長點,是京東當前最牽腸掛肚的。今年六月中旬,京東突然引入 Google 的投資,顯然也是其“去騰訊化”的步驟之一。
前車之鑒,可為后事之師。已上市的京東尚且如此,拼多多和美團的“去騰訊化”恐怕更為迫切。這樣的背景下,拼多多和美團掙扎向上的關鍵就在于:引入騰訊之外的資金和資源,回過頭去建設業(yè)務的“基礎設施”。
這又談何容易?
從“流量”的舒適區(qū)跨出去已經(jīng)夠難;可當一批批迷信“流量”的公司將“互聯(lián)網(wǎng)的下半場”拱手讓給微信、騰訊之后,任何試圖離開騰訊“流量游戲”,專注于發(fā)展自身業(yè)務的“叛逆之舉”,幾乎都遇到了騰訊的狙擊。選擇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可能是它們的華山一條路。
可這個逼著拼多多、美團急匆匆上市的互聯(lián)網(wǎng),怎么會是正常的“互聯(lián)網(wǎng)生態(tài)”?(本文首發(fā)于鈦媒體)
根據(jù)《網(wǎng)絡安全法》實名制要求,請綁定手機號后發(fā)表評論
隨著流量紅利期結束,進行營銷模式創(chuàng)新,以實現(xiàn)低成本、大批量、穩(wěn)定獲客才是電商最重要的能力。- 拙作《拼多多野蠻生長之路的未來》。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瘋投日記(fengtouriji)”!